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,科技發明眼花繚亂,生產和工作方式日新月異。在這個時代,有兩種人:緊隨時代潮流的人,被時代潮流淹沒的人。當越來越多的娛樂項目走進了人們的生活,很多人把自己的業余時間用在了娛樂上,而忽視了為自己充電,這必然導致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,最終被淘汰。
“用知識武裝自己。”這不是一句軟弱無力的話。而是現代社會的需求,是職場生存的必要條件,沒有了學習,自然就會很快落伍了,下崗、失業自然也就不會遠了。
有這樣一則寓言:
有兩個人在森林里過夜,當他們第二天醒來的時候,一頭老虎突然從森林深處跑了出來,有一個人趕忙穿自己的球鞋,另一個人邊跑邊說:“你這個時候穿鞋還有什么用?你能跑過老虎嗎?"忙著穿鞋的人卻說:“我不需要跑過老虎,我跑過你就可以。"
相信很多朋友讀完這個故事都啞然失笑,但是,正是這樣一則寓言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:身處職場,如果我們不能不停地學習“充電。”那些,遲早我們就會被時代所淘汰,成為那個沒有穿鞋子的人。
對任何人來說,知識都是一筆無價的財富,是走向成功必備的資本,是人生事業的價值體現,不管過去還是現在,或者是將來,知識都是成功的真正保證!很多職場人士,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,下班后重返課堂,業余時間出入“充電”場所,贏得了老板的賞識和重用。
小王和小趙是鄰居,兩個人又是在一起讀的高中。
高中畢業后兩個人都是因為家庭條件太困難,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。
自小從農村長大的他們第一次到北京,不由得被這個美麗的城市給征股了。兩個人約定:不管多苦多難,一定要在北京立足。
兩個人同時去一家工廠應聘,一起被錄取。
工資不高,不過工廠管吃管住,不用為吃住發愁,還有幾百元的剩余,兩個人決定留下來。工廠的工作倒不算累,上完班,沒有加班任務的就回宿舍休息,或者一群年輕人去市里轉悠。
過了幾個月,小趙決定學點東西,毅然選擇了當時最熱門的計算機。小王選擇了加倍努力工作,增強自身的工作能力。小趙則沒有報學習班,而是花了很少的錢,從一個1日書攤上買了一些相關的書,不足50元,買夠了成套的學習資料。白天上班,晚上在工友們打牌、瞎逛的時候,他在昏黃的燈泡下看書。休班的時候,小趙就跑到一個在中關村上班的朋友那里幫忙,有機會就用老鄉的電腦練習。同時,小趙在幫老鄉的同時,也逐漸熟悉了電腦的組裝,一些軟件的應用。
一年之后,小王因為工作能力突出,工資長了30%,得到了車間主任和認可,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培養。而小趙則從工廠走了出來,通過自己的努力,找到了一家大公司,做局域網維護以及公司網頁的設計,電腦問題也由小趙解決,工作還算輕松,薪水也比小王高出一大截。
俗話說:活到老,學到老。對每一個人來說,從終身的角度出發,“充電”也是一項不斷完善自身、逐漸適應社會的個人工程。特別是大學生,并不是大學畢業后就不需要再學習了,從學校走出來踏上工作崗位,這是事業的起步,同時也是“充電”的開端。業余時間“充電”越早越好。
對職場人士來說,“充電”是一種長遠的人生準備,是精力、時間、金錢的投資性付出,是一種提高型的輸入。 “充電”像儲蓄一樣,有了“準備金”后的發展將會制造更大的贏機,這也是職場人士生存的重要內容。 “不謀萬世者,不足謀一時;不謀全局者,不足謀一時。” “充電”是對自己職業規劃,人生規劃的重要內容,不斷充電,才能笑傲職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