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過預期的滿足會讓員工更努力
來源:丹東人才網
時間:2018-01-08
作者:丹東人才網
瀏覽量:
現今,許多員工對企業的“人身依附”心理已經大大減弱。在聯想公司,許多員工喊出的“公司不是我的家”這句話已經深入人心,為廣大的打工一族所普遍接受。付出就要求回報,這并不過分。而從公司的角度出發,付出薪酬的前提,是要求員工為公司做出相應的貢獻。在公司和員工既“相互依賴”又“相互爭斗”的博弈中,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薪酬。
其實,薪酬是員工與企業之間博弈的對象,這一博弈的過程與“囚徒困境”很相似。由于員工和企業很難有真正的相互認同,雙方始終在考察對方而后決定自己的行為。員工考慮:拿這樣的薪酬,是否值得付出額外的努力?企業又不是自己的,老板會了解、認同自己的努力嗎?公司會用回報來承認自己的努力付出嗎?公司方面考慮:員工的能力是否能勝任現在的工作?給員工的薪酬待遇是否物有所值?員工是否會對公司保持持續的忠誠。
有一個這樣的管理故事:
個企業經營者某次跟朋友閑聊時抱怨說:“我的秘書李麗來兩個月了,什么活都不干,還整天跟我抱怨工資太低,吵著要走,煩死人了。我得給她點顏色瞧瞧。”朋友說:“那就如她所愿——炒了她唄!”企業經營者說:“好,那我明天就讓她走。“不!”朋友說,“那太便宜她了,應該明天就給她漲工資,翻倍,過一個月之后再炒了她。”企業經營者問:“既然要她走,為什么還要多給她一個月的薪水,而且是雙倍的薪水?”朋友解釋說:“如果現在讓她走,她只不過是失去了一份普通的工作,她馬上就業市場上再找一份同樣薪水的工作。一個月之后讓她走,她丟掉的可是一份很長時間內也難以找到的高薪工作。你不是想報復她嗎?那就先給她加薪吧。”
一個月之后,該企業經營者開始欣賞李麗的工作,盡管她拿了雙倍的工資。因為她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成果和一個月之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別。于是這個經營者并沒有像當初說的那樣炒掉她,而是重用了她。
從這個企業經營者的角度看,他可以說是運用博弈的理論,通過增加薪酬使員工發揮出實力。如果當初他就把李麗炒掉,這勢必給雙方都帶來一定的不利,而經過這樣的博弈,雙方實現了共贏。
但如果從公司的管理角度看,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現象:許多員工在工作中,經常不斷地在衡量自己的得失,如果認為企業能夠提供滿足或超過他個人付出的收益,他才會安心、努力地工作,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,把自己當作企業的主人。但是,很難判斷、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完成工作,是否能夠在得到高薪酬后,實現老板期待的工作成績。老板經常會面臨決策的風險。
由于員工和企業都無法完全地信任對方,因此就出現了“囚徒困境”一樣的博弈過程。企業只有制定一個合理、完善、相對科學的管理機制,使員工能夠獲取應得的報酬,或讓員工相信他能夠獲得應得的報酬,員工才能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,從而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結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