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業亦是人生的寶貴財富
來源:丹東人才網
時間:2017-01-17
作者:丹東人才網
瀏覽量:
2015年9月3日,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年大閱兵在北京舉行,讓世界透過一件件“國之重器”看到了中國的力量。當所有人的目光被這些軍事武器吸引著的時候,很少有人想到或知道,那些站在武器裝備背后的人—一大國工匠。
看過一篇關于中國航天科工首席技師毛臘生的報道,他的工作主要是鑄造導彈的艙體。這項很了不起的事業,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,其實有著常人難以忍受的枯燥。很多人大概都不會想到,毛臘生在整整39年的時間里,做得最多的事情不是研究制圖和結構,而是每天跟沙子打交道!
在周圍人眼里,毛蠟生是一個看起來有些“無趣”的人,他幾乎沒有什么愛好,有時連表達都成問題。當別人沉浸在喧鬧、刺激的娛樂活動中時,他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枯燥的翻沙工作中。恰恰是這份“無趣”,讓他積累丁厚重的潛力,將所有的心思、時間和精力,傾注到自己的工作中,沉穩專注、精益求精。
在他身上,“無趣”并不是“木訥”的代言,而是對專注和敬業淋漓極致地詮釋。若不是真的熱愛,心懷責任與敬畏,如何能在漫長的39年里無怨無悔、甘于寂寞呢?他的內心始終保持著一份安靜和淡然,有自己的主見,不為外物所動。
敬業,與一個人從事什么職業,并沒有多大關系。著名管理咨詢家蒙迪·斯泰在給《洛杉磯時報》撰寫的專欄里寫道:“每個人都被賦予了工作的權力,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決定了這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,工作是人的天職,是人類共同擁有和崇尚的一種精神。當我們把工作當成一項使命時,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,積累更多的經驗,就能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,實現人生的價值。這種工作態度或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,但可以肯定的是,當‘應付工作’成為一種習慣時,其結果可想而知。工作上的日漸平庸雖然從表面看起來只是損失了一些金錢和時間,但是對你的人生將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。”
的確,在社會分工的任何一個崗位上,沒有不重要的工作,唯有不重視工作的人。工作的高低之分,不在于工作本身,而在于做事的人是否敬業。只要發自內心地尊敬自己的工作,認認真真、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件事,努力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,就是具備了敬業精神。
我接觸過一位企業家朋友,他曾經在員工品德和精神大會上,說過這樣一番話:“當你看到一個人為工作忙碌而感到高興,為自己閑下來而痛苦時,毫無疑問,他一定是個敬業的人。”
這番話說得很中肯。放眼望去,有哪個優秀的員工是無所事事的?有哪個優秀的員工需要人指使才去做事的?他們通常都很積極主動,一刻都不愿讓自己閑下來,在對作品的精雕細琢中找尋樂趣,將工作視為提升自我價值的機會。
“他總是一邊喝酒一邊工作,直到深夜,累了倒地就睡,也不管滿地都是金屬零件。”這是一位跟川田信彥相處多年的同學,對他最深刻的印象。無比熱愛機械的川田信彥,畢業后進人本田公司工作。他沿襲了讀書時的自強精神,并很快打動了上司。
1963年,川田成為本田公司研究開發部的領導人;1990年,他被提升為首席執行官。經過幾年的奮斗,他將本田發展成了繼豐田和日產后的日本第三大汽車制造商,在國外市場上的利潤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。同時,他還改革了公司的經營風格,除了跟高層們溝通,還通過演講、酒會等方式,拉近與不同階層職員的距離,了解真實的情況,并給他們帶去鼓舞和激勵。他說:“我告訴大家要考慮效率、速度和成效,這樣才不為舊觀念所束縛。”
川田還很重視市場反應,經常針對變幻莫測的市場想一些新點子。當他意識到年輕人喜歡“自由”時,就開始推出新款車,結果銷量大增。可以說,在管理領域,他真的是一位堪稱工匠的企業家,一直保持著敬業的精神,并追求完美的個性。
沒有基本的敬業精神,就難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。說到底,敬業是一種人生態度,無須任何人強迫,發自內心地想去做好一件事,渴望在工作中安身立命,在完美中獲得心安,對得起自己,對得起社會。任何領域的匠人,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,把工作的好壞與人格榮辱聯系起來,這種使命感促使著他們對工作嚴肅認真,固執地追求手藝的熟練。
這一刻,捫心自問:你有沒有把生命的信仰和工作聯系在一起?你能否盡職盡責努力完成每項任務,不講任何條件?你是否能在遇到挫折、刪望落空的時候,繼續保持向上的動力,忘記辛苦和得失,一心一意把工作做好?如果不能,那么你最該做的不是換工作,而是換一種工作態度了。
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,任何行業、任何市場都是博大精深的,需要用一輩子的經歷去鉆研和奮斗。我們所看到的大師級的人物,都只是他所在的那個領域內的大師。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,事事通不如一事精。選定了一個領域,努力做下去,十年、二十年,就算無法成為大師級別的人物,至少不會碌碌無為。人生的成功,不總是成就輝煌偉業,能夠專注十一件事,真正把這件事做好,就很不容易了。